生日小记

这是高中毕业之后从来没有过的半年在家的时光,早上起来母亲问要不要出去吃午餐再定个蛋糕,突然想起今天又是生日了,过了生日就25了,奇怪于时光过得总是那么的快。现在的朋友圈被各种订婚、结婚的同学占据,也许明年开始就是生娃了吧。前几天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是同学的朋友结婚,见了好多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绝大多数人在按照上一辈定下来的日程表在走,毕业后就相亲,25左右结婚,然后生孩子。这是为什么在小城市女生25不结婚、男生28不结婚就被认为是怪人的缘故了吧。

年轻就是要有无限可能,找一份所谓的固定工作,重复中过完的一生又有什么意思呢。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每个人要为吃饱肚子拼尽全力,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很难决定自己的人生导向,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阴差阳错的结果,但这觉不代表努力无用。

阅读全文 »

2020社评:大灾之下见人心

2020算是大灾大难的一年,年初这场疫情不可谓不严重,波及全国。现在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流行的传染病。我想我个人并没有高屋建瓴的眼界,从自己关注的几个小点说开来。

疫情爆发

阅读全文 »

疫情期间看微博新闻真的能气死。 疫情防治护士干了最多最重的活,各地缺的最多的也是护士,但是最受关注的依旧是医生。狭隘一点真的是知识就是权力啊。建筑行业也是一样,干活的都是累死累活的农民工,被关注的永远是国企寡头,没有知识甚至连发言权都没有。

从去年十二月末,武汉爆出疫情,所有人都没有想法事态会如此严重。整个湖北封闭,出西藏外全部启动一级响应。武汉类比北京建立两个“小汤山”医院。所有人不再出门,拜年不拜了,亲戚不走动了,出门带上大口罩,如临大敌。其实这个春节过得更简单、轻松,宅在家里就完了。各种好的、不好的新闻屡见报端,又是也不知道真假,有点风吹草动,家里长辈就会疑神疑鬼。从老家开车回家,马路空空荡荡,简直不像是春节。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吧。

之前就听说李安这部新的主打120帧的电影,但是只有一线城市有的高帧率电影院和高达150到200的电影票实在是个奢侈品。但单纯从情节上论,就是二流的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不过据说这个电影的剧本很老,因为技术原因一直搁置。不过在上映的2019看来,秘密组织克隆杀手,进行暗杀活动,然后感化,组织被消灭、解散,好像总是那么的熟悉,不需要思考都知道剧情的发展走向。

前两天台湾也刚刚掉了一座悬索式大桥。虽然没什么关联性,但是在报道上来看都是20年左右的桥梁了,看来定期的安全检测和限制超重车辆上桥的确刻不容缓。 国内从我看来也出现过不少次类似事件了,不是推脱责任,的确中国的货车实在太能超载了,全部集中在某一单向车道时,桥的确受不了。超载是社会现实,不超不赚钱。要不真的狠下心来治理超载,要不道路管理部门把限高限重做好。这次看上去超重车辆上了高架也是有意思了,在行车记录仪的画面下还看到了许多货车,无锡不禁止货车高峰期通行的确方便的群众,不过也的确会存在如此的安全隐患。 随香港局势陷入最后的疯狂,中美贸易战不断的持续,中美文化的对立和裂隙不断的扩大。资源有限的历史背景下,世界第一大国限制世界第二大国发展也是常理之中。不要犯对西方抱有幻想的错误,要想发展只能靠自己。依附于别人,可能短时间内有些好处,不多长远来看永远只是别人的筹码。

事情是真事,演员也是好演员,要说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那必定是剧本和导演的用力过猛。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这种感觉,只是觉着处处透露出来的奇怪。主角的强行续命不死,其实我感觉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当年攀登队的不容易,没有能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付出,变成的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攀登雪山不带雪镜带护目镜,锚点总是打不牢导致高冲坠。 攀登高海拔雪山是很困难,困难在于嫉妒的寒冷,行动不便,恶劣的气候。主角在8千米雪山上高速奔跑,飞跃修路,牛顿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除了不利的气候被充分的显现,我觉着这不是攀登珠峰,完全不冷,甚至很暖和。外加强行穿插的爱情线,第一次登顶随便扒拉几下就找到了那么完成的化石。我觉着剧组真的需要一个专业的登山技术指导,去权衡现实登山和英雄主义。过度的夸张反而会导致反感,一行五人去观影,出来都是片刻的沉默,十一档只能寄希望于《我和我的祖国》了。 纪实题材的电影应该尊重专业的情况下进行,设备不好氧气不充足,衣物不足够保暖,各种帐篷、气候保障硬件设备不好然后靠着个人意志力完成任务 才是根本,而不是反科学的飞跃,全是女士组成的气象组。对于高危险的登山来说其实写实就能表现出其困难所在,并不需要如此。反而如此这般,更不像是对历史人物的尊敬,更像是臆想和亵渎。 观影之前,特地了解了那一段的历史,个人以为这部电影完全是没有体现出来当时各方各面的艰难,有的只有个人英雄主义、亵渎生命。作为一名中国人,看这部电影甚至没有看历史让我心潮澎湃,甚至想捂上眼睛度过那一段段尴尬的爱情戏和部分有违科学规律的攀登过程。

简直在犯罪,熬夜看了两部电影,一个是之前人民日报一直在 安利的《美国工厂》,另一个是 《黎明墙》。 前者是个纪录片,更多的是探讨,无所谓批判谁,不过的确 是资本主义见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但是不然呢。任何事物都有其的历史局限性,当下的英雄,也许在未来就是糟粕、是笑话。美国不完全同于北欧的某些高福利国家,贫富差距依旧很大,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后者其实也是个个人的纪录片,本来是想看一下最近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的《free solo》,结果国内还在上映,国外流媒体也没有上架,只能转向同题材的《黎明墙》。这两部都是记录攀登酋长岩的过程。free solo是完全无保护徒手攀岩,虽然整体难度更低,但危险性更高;黎明墙是传统徒手攀岩,有绳索保护,但路线难度更高,另一方便主角jimmy等同伴一周的情节也令人感动。两位都是攀岩里的佼佼者,jimmy也算是alex团队里导师的存在。看这电影给我最大感受是,人类的极限是可以被打破,你所以为的极限其实不过只是小菜一碟而已了。 在历史的洪流里,每个人也都是那么渺小的存在,但是沉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足够了。

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一个人的朝圣》

那就是爱的威力。其实是最平常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欢乐了,所以才觉着那么好笑。 这又是一本看过感觉收获颇多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书,也许每个人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或者熟悉人的影子,看到不愿意承认与接受的一面。 哈罗德好像不知道一路到底想为了什么,为了当年奎尼给自己背黑锅,还是自己丧子而奎尼的善解人意带来的那一点精神安慰。人最好利用的就是负面情绪了,那是你能收到一点安慰和恩赐,在未来想起来简直就是太阳一般。哈罗德本身出生在一个很烂的原生家庭,对儿子的死必然有一定的责任,但这又好似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他貌似是一个人生中失败者,但谁又不是呢? 书名叫“一个人的朝圣”,我想朝圣也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论是哈罗德还是妻子在这八十六天发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重新开始。哈罗德的不幸遭遇使他不会爱,而不是真正的冷漠,他会尝试和儿子亲近,但不懂得方式而遭到拒绝。全程的行走其实也是一个思想净化的过程,见见各色各样的人,听听不同的故事,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值得去爱的事物。有时候独自出门喜欢偶尔住一住情侣,和各国的朋友聊聊天,发觉自己的世界真的太小了,在自己的认知外其实别有洞天。 本书各个方面过于真实,总有这样那样的代入感,坏的深入骨髓的酒厂老板,一辈子酒厂销售代表的主人公哈罗德,善良但被欺骗的玛蒂娜,有抑郁但学习优秀的戴维,能力过硬且心的善良的奎尼,善良但被辞退的加油站女孩,各种为了噱头的无良媒体以及一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和现实的生活那么的相像,真实的感觉这一切就发生在周围。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相辅相成,哈罗德612英里的徒步旅行可能最终不知道最终目的在哪里,但是见证了一路风雨冷暖,结局也令人舒适。人作为群居动物最怕的就是胡思乱想,正如网上常说白天和深夜的自己是两个人,抑郁、无聊出去走走,和不同的人聊聊天,见识见识不同的风景,再去思考恐怕会有不同的结果。

0%